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网约车出事故谁负责?北京首例网约车交通案作出判决

发布时间:2016-12-07  来源:央视网  字体大小[ ]

  出事故的是一辆网约车,司机、乘客、网约车平台和保险公司都认为自己没有责任。一怒之下,伤者秦女士把他们全告上了法院。那到底应该谁来承担责任呢?

  原标题:网约车出事故谁负责?北京首例网约车交通案作出判决

  央视网消息:今年6月17号早上,在北京市海淀区毛纺路,秦女士骑着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,当她经过一辆停在机动车道内的轿车时,右侧车门突然打开,秦女士躲闪不及,撞了个正着。出事故的是一辆网约车,司机、乘客、网约车平台和保险公司都认为自己没有责任。一怒之下,伤者秦女士把他们全告上了法院。那到底应该谁来承担责任呢?最近,北京海淀区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。

  原告 秦女士:当时是颜女士坐在车上,她在后驾驶座一开门,刚还拍到我那个车上,当时手就发生了骨折。

  网约车乘客开门撞伤人 多方均不愿担责

  交管部门认定,轿车司机廖先生要承担全责。但廖先生却认为不该由自己承担赔偿费用。多次沟通无果后,受伤的秦女士将网约车司机廖先生、乘客颜女士、网约车平台、车辆所投保的交强险公司、商业三者险公司,同时告上法院,索赔包括医疗费、营养费、交通费等共计两万八千余元。然而这五方都不愿承担赔偿责任。

  被告 廖先生:我们开滴滴的,没有任何人半路上可以让乘客下车的,(开门)属于她个人行为,应该(由)颜某个人赔付。

  被告颜女士代理人:我方通过网约车平台的安排乘坐了被告廖某的车辆,与其形成了客运合同关系,被告廖某应该在运输过程中,在我方上下车等环节,保障我方的安全以及遵守交通规则,保障他人的安全其安全意识应该高于乘客。

  司机和乘客都认为自己有理,网约车平台也忙着撇清责任。

  被告网约车平台代理人:此事应该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范围里头,保险限额内进行赔偿,超出保险赔偿的部分应当依照《侵权责任法》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,由侵权人和侵权责任人进行赔偿。

  保险公司称车辆性质改变 不愿赔偿

  然而,两家保险公司辩解称调,廖先生所驾驶的网约车,已经从非营运车辆变成了营运,改变了车辆的使用性质,违背了之前的合同约定,因此也不愿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。

  在庭审过程中,各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,拒绝调解。最终,海淀法院当庭做出了一审判决。

  审判长:判决如下,一、(交强险投保公司)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在交强险范围内,赔偿(原告)秦某医疗费、营养费10000元,护理费2400元,交通费723.93元。二、(网约车平台)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,赔偿(原告)秦某医疗费、营养费4149.09元。三、颜(某)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赔偿(原告)秦某医疗费、营养费4149.09元。四、驳回(原告)秦某其它诉讼请求。

  网约车出事故 到底该谁负责?

  在这个案件之前,网约车平台一直自称是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,只是撮合网约车司机和乘客的交易,因此在交通事故中不承担任何责任。这一次,法院为什么认为网约车平台要承担责任?有什么样的法理依据呢?

  焦点一:网约车平台和司机 谁该担责?

  法院认为,司机廖某是接受网约车平台指派,履行平台与乘客的客运合同。因此依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,廖某属于提供劳务一方,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,应该由接受劳务的一方,也就是网约车平台承担相应赔偿责任。

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姚琳:司机是不能选择乘客的,由这个平台直接派单给你,你是不能拒绝的,网约车平台就是一个网约车司机提供劳务的接受者。

  焦点二:网约车乘客是否该承担责任?

  法院认为,乘客颜某在事故中也有过错,因此需要承担与其相当的赔偿责任。

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姚琳:我们认为这种安全意识,应该说是交通生活基本具备的一个素质,所以(乘客)存在一定的过错。

  焦点三:保险公司是否该承担赔偿责任?

  法院认为,交强险属于强制保险,车辆使用性质改变,不是交强险免责的法定是由,因此交强险的承保公司,仍要承担赔偿责任。而商业三者险的承保公司,有合法的免责理由。

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姚琳:交强险在司机存在违法的情况下,仍然要承担一个赔偿责任,但是商业险保险合同就不同于交强险,因为它不是强制上的,那么商业险合同还是一个合同关系,车辆改变使用性质的通知义务,实际上是保险法来规定的,你这个义务是一个法定义务。

  责任顺位:保险赔付 平台赔付 平台追偿

   法官介绍,总体来说,这类案件的责任承担顺位,体现的是“保险赔付+平台赔付+平台追偿”的赔付思路,突出平台的主体责任。

  管理办法明确:网约车平台承担承运人责任

  实际上,今年11月实施的网约车管理办法已经明确:网约车平台承担承运人责任,应当保证运营安全,保障乘客合法权益。不过在新规出台前,各地已经出现了一批网约车交通肇事案件,这些案件该如何赔偿,以往并没有明确思路。而这次北京的判决结果,将对类似案件的判决提供指导和借鉴。(央视记者 陈允涛 编辑 曾婷 章晓苇 汤健 王久奎 )

中国法制传媒网摘编钟玉新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